裁判,是世界足坛永恒的争议话题,只不过关于判罚的争议,在中国联赛中更多;而VAR“诞生”后也是乱象不止,尤其是VAR的“吹毛求疵”让比赛不仅没有去除争议,反而将争议瞬间放大。相比于中超的第一阶段,第二阶段采用淘汰赛制,每个进球、每个判罚走向,都能左右一支球队的前景,本土裁判还能否值得信任、VAR能否不干扰比赛的正常进行?

判罚屡次引发争议,申诉成常态

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足球比赛的每一个判罚瞬间都是电光火石之间,需要裁判100%做出正确的判罚太难,尤其是越位、手球的判罚,更是成为不少名哨的“滑铁卢”。但对于普通犯规和恶意犯规,裁判们则有着自己的不同判罚尺度,马宁之所以被称为“铁面判官”,就是因为在场上的出牌率比较高。

不过出错和争议,是裁判们都会“犯的错误”,但判断裁判是否优秀,除了判罚之外,还有对比赛流畅的掌控情况,顶级的裁判很少会在场上成为焦点,不过中超的裁判却恰恰相反,往往会让自己成为比赛的主角,陷入赛后的舆论漩涡之中。过往赛季,中超的裁判们就是赛场上的大“问题”,尽管每年足协举办多次裁判培训班,赛季开始前也会给裁判和球队讲解新规则的变化,然而还是无法降低判罚的犯错率。

本赛季中超第一阶段的112场比赛,裁判未在赛后成为焦点的场次少之又少,甚至可以说,绝大部分比赛的赛后,裁判都是讨论的对象。虽然俱乐部采用申诉的极端手段,不可能更改比赛的判罚以及结果,但仍然有多支球队冒着被足协“穿小鞋”的危险进行申诉,包括了大连人、泰达、申花、深足、国安、恒大、永昌等球队,就针对裁判关键性的判罚向足协表明自己的态度,而国安、深足和泰达等队还不止一次进行申诉。

如此之多的球队向足协表达自己的不满,就意味着裁判问题确实有着不足之处,中超裁判的能力普遍受到外界的质疑。虽然中超第一阶段并没有出现罚单,然而裁判问题持续下去,很可能带来终极爆发,尤其是第二阶段的淘汰赛更为关键,涉及到关键判罚,一旦有失公允则会决定一支球队整个赛季的走势。第一阶段全部是本土裁判执法,第二阶段涉及到争冠、保级的关键场次,本土裁判还值得信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