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中国足协正在酝酿着U23踢中乙联赛等等的新玩法。而这些政策的实施,势必将会使老队员及年轻球员出场的人数及时间上出现新的变动。而在中国,针对于如何保护边缘球员以及U23球员出场时间的讨论,一刻也没有停止过。其实球迷的心态的可以理解,一方面是恨铁不成钢,另一方面则是不希望看到因为体制的因素,从而使中国本来就不多的足球人口成材率下降。这种心情可以理解,但是相对于那些不思进取的U23年轻球员,难道我们真的就需要去支持和同情他们吗?

不思进取,是中国大多数球员的代名词

《德转市场》中国区管理员朱艺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,欧洲球员成为明日之星的平均年龄也就是二十四五岁左右,而中国是27.2岁。其实我对于朱艺的27.2岁这个数字并不是很认同,中国与欧洲球员比较而言,27.2岁意味着什么呢?我们的未来之星如果并列放到欧洲水准来考量,那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比较。

但我对朱艺的有一句话特别认同,他说:中国球员倒好,不少人宁愿拿着中超的工资,在冷板凳上递毛巾递到退役,也不愿去中乙中冠开拓第二春。

宁做鸡头,不做凤尾

的确如此,像黄紫昌这样的球员,在年纪轻轻就能在江苏苏宁踢上主力的球员,确实属于凤毛麟角。中国人喜欢安逸,热衷于“小富即安”。在他们看来,追求生活的安逸,能够在一支球队拿到一个稳定的工资,其实这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可以了。而在这一点上,朱艺还谈到说:日本球员,踢不上J联赛,蒙古联赛也愿意去,尼泊尔联赛也愿意去,反正世界那么多球队,去能踢得上的球队去。什么叫“宁做鸡头,不做凤尾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
新赛季开启后,中超球队中有很多去年的U23球员,今年已经24岁了,当他们脱掉了U23的保护外衣,本赛季的他们基本上将确实坐在冷板凳上。而在此时,如果他们一直坚守于留于中超球队中,估计他们的职业生涯中,在二十七八岁以后,就将彻底沉沦。而在这时,如果他们能够勇敢的去踢中甲和中乙联赛,并且成为球队的主力或者是队长,二十七八岁的时候,或许还能够重新进入到顶级联赛的序列之中。而且最重要的是,这个过程也非常励志。

但在实际过程之中,我们很难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。随着中超联赛的归化及外援政策的调整,尤其是因为疫情以及俱乐部减负等方面的考虑,其实已经逐渐深入到俱乐部管理者的心里。日后俱乐部的精细化管理,对于那些“吃闲饭”的球员,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,未雨绸缪是他们需要考虑到重要方面了,与其坐着等死,莫不好换一种活法。